肺癌,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,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。其中,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占肺癌总数的85%以上 ,而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(EGFR 20ins)在NSCLC中并不罕见,约占所有EGFR突变的4%-12%,在所有NSCLC中发生频率约为2%。但长期以来,这部分患者面临着无有效靶向药可用的困境,治疗手段有限,预后较差。莫博替尼的出现,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莫博替尼的诞生背景
在肺癌治疗领域,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。然而,EGFR 20ins突变由于其特殊的结构,导致传统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难以与之有效结合,治疗效果不佳。在莫博替尼问世之前,EGFR 20ins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主要以含铂化疗为主,多数患者会在6个月左右出现疾病进展。即使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,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化疗,疗效也不尽人意,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mPFS)仅为2-3个月 ,总体缓解率(ORR)差异较大(0%-25%),5年生存率仅为8%,临床治疗需求迫切。
莫博替尼的作用机制
莫博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(TKI),专门设计用于选择性靶向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。它通过与EGFR活性位点的半胱氨酸797形成共价键,不可逆地抑制EGFR酶活性,从而阻断EGFR信号通路,抑制癌细胞的生长、增殖和扩散。与传统的EGFR-TKI不同,莫博替尼具有独特的结构,其创新引入的异丙酯侧链结构,可与药物结合口袋内的“守门”残基相互作用,能够精准识别并高效抑制EGFR 20ins突变,克服了该突变体形成的空间位阻导致的药物结合困难问题,实现了对EGFR 20ins突变的精准打击。
莫博替尼的临床疗效
莫博替尼的获批主要基于其全球I期、II期以及EXCLAIM延展队列研究。这些研究纳入了大量既往接受铂类治疗的EGFR 20ins突变NSCLC患者,样本量大,且59%为重度经治患者,既往接受过≥2线治疗,更贴近临床实际情况。研究结果显示,莫博替尼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疗效:
- 显著延长生存期:中位无进展生存期(PFS)达7.3个月 ,中位总生存期(OS)长达20.2个月,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存获益。
- 缓解时间持久:独立评审委员会(IRC)评估的客观缓解率(ORR)为28%,研究者(INV)评估的ORR为35%,中位缓解持续时间(DoR)长达15.8个月,疾病控制率(DCR)高达78%,84%的患者实现了肿瘤缩小。
莫博替尼的安全性与用药便利性
在安全性方面,莫博替尼整体安全谱与已知的EGFR-TKI毒性反应特征一致,不良事件(AEs)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与皮肤黏膜相关反应,如腹泻、皮疹等,但严重不良事件及药物减量/停药的发生率较低 ,患者耐受性良好。在用药方式上,莫博替尼采用一天一次口服给药,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,方便患者长期治疗,相比一些需要静脉给药的药物,具有明显的优势。
莫博替尼的获批上市,是肺癌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它不仅填补了EGFR 20ins突变NSCLC靶向治疗的空白,而且被纳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(NCCN)指南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(CSCO)指南推荐,成为该类患者标准的治疗选择之一。